煎药应该用砂锅,因为它性能稳定,煎药时不会与药液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具有传热均匀、不易煳锅的特点。用砂锅煎药,应该选用黑砂锅,因为它是由特种士质烧制而成的。切忌用铝锅和铁锅煎药,因为铝锅除导热过快,极易煳锅外,铝离子还会与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用铁锅煎药害处更多,因为铁离子可与药液中的鞣质、苷类等成分起化学反应,不但使药液变色,而且能改变药物的性质,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毒性反应。
02
中药能用水洗吗?
煎中药时用水洗药有以下几点弊端:
1.失去辅料的作用。因为有些药材在炮制时会加蜜、酒、醋、胆汁、鳖血、朱砂等,如果用水洗,必然会失去这部分辅料的作用。
2.导致药物遇水膨胀,使砂锅煳底而造成药物失效,甚至改变原来的性味。
3.引起药材中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丢失。
4.造成粉末类药物流失。因为中药中有不少粉末类,或在配伍时捣硏成末的,如果用水洗,必然会使这类药物流失而失效。
03
煎药前为什么要先用水浸泡中药材?
这是因为中药饮片除矿物质及少数无细胞组织的树脂外,多数为具有细胞组织的动、植物体,具有药理活性作用的化学成分就存在于细胞原生质中的液泡内,煎煮中药的过程就是将有效成分从动植物细胞组织内释放出来的过程。但新鲜药材干燥后,由于失去水分而发生皱缩,多种成分凝固于细胞中,细胞膜的半透性也受到破坏,这就使原本复杂的溶出过程更加困难,要完成使水分子通过毛细血管和细胞间隙进入细胞组织并使细胞膨胀破裂,达到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扩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充分的漫泡可以使这一过程进行得更加完全,使有效成分溶出得更多。
饮片浸泡的时间以20-60分钟为宜,具体浸泡的时间要依饮片的质地、粉碎程度及所含内容物的性质而定,一般花、叶、茎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以根、种子、果实类药材为主的可浸泡50-60分钟。但应注意的是,药材饮片并不是浸泡时间越久越好,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夏季室温高时,浸泡过久,还会导致发霉变质。
04
煎中药加多少水为宜?
一般煎中药的加水量应根据饮片的质地及吸水量、煎煮时的蒸发水量及汤剂的服用量而定,约为饮片的4-8倍。一般是将饮片放于药锅内,加水量至超过饮片表面3-5cm为宜;煎第二煎时的加水量可适当减少,但仍以水面超过饮片表面为宜。质地松软的饮片加水可适当多些,质地坚实的饮片加水要少一些。对于需要煎煮的时间较长的滋补药,还应适当多加些水。一般药煎好后,药液保持在200-300ml为宜。
05
怎样掌握煎药时的火候?
1.武火
武火是指旺火,具有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也快的特点,武火适用于以下性质药物的煎煮。①散寒解表药、清热芳香类药宜选用武火煎煮,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因煎煮时间过久而丢失。②矿物类、质地坚硬的药物宜选用武火,以充分煎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③大多数饮片煎煮时,在沸前用武火,沸后改用文火。
2.文火
文火是指小火、弱火,具有温度上升得慢、水分蒸发得慢的特点。文火适用于以下情况:①滋补类药物应选用文火慢煎,使所煎的药物保持微沸状态,以便使药中的有效成分被充分地煎出。②用武火煎沸后多采用文火煎药,汤剂的第二煎也多用文火。
3.先武后文
所谓煎药的先武后文,是指所煎药物在未沸之前用武火急煎,煮沸后改为文火慢煎。绝大多数汤剂都是采用这种火候煎煮。因为先用武火加热,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使有效成分的溶岀,此时药物溶岀主要与温度相关。待煮沸后,温度恒定时,药物成分的溶出主要与水量和煎煮时间呈正比,所以这时应该用文火煎煮。